中国植物志
因网站整合,本页即将迁移至:www.iplant.cn/info/Oplismenus compositus?t=z
意见建议 请 email: iplant@ibcas.ac.cn
FOC | FLPH | DCP | iPlant | admin    响应时间:0.19秒
竹叶草
Oplismenus compositus (L.) Beauv.
中国植物志>> 第10(1)卷 >> 禾本科 Gramineae >> 求米草属 Oplismenus

2. 竹叶草(海南土名)多穗缩箬(广州植物志)

Oplismenus compositus (L.) Beauv. Ess. Agrost. 54, 168, 169. 1812: Rendle in Journ. Linn. Soc. Bot. 36: 337. 1904; E. G. Camus et A. Camus in Lecomte, Fl. Gen. L'Ind-Chine 7: 429. 1922; Merr. in Lingnan Sci. Journ. 5: 32. 1927; Stapf in Prain, Fl. Trop. Afr. 9:634. 1920; Ohwi in Acta. Phytotax. et Geobot 11: 35. 1942; 广州植物志810. 1956;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禾本科670. 1959; Bor, Grass. Burm. Ceyl. Ind. Pakist. 317. 1960; H. B. Gill et al. Fl. Malaya 3:171. 1971; 台湾的禾草543. 图166. 1975: 台湾植物志5: 563. 1978;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: 163. 1976: 海南植物志4: 416. 1977.

2a.竹叶草(原变种)图版75:1-3

var. compositus

秆较纤细,基部平卧地面,节着地生根,上升部分高20-80厘米。叶鞘短于或上部者长于节间,近无毛或疏生毛;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,基部多少包茎而不对称,长3-8厘米,宽5-20毫米,近无毛或边缘疏生纤毛,具横脉。圆锥花序长5-15厘米,主轴无毛或疏生毛;分枝互生而疏离,长2-6厘米;小穗孪生(有时其中1个小穗退化)稀上部者单生,长约3毫米;颖草质,近等长,长约为小穗的1/2-2/3,边缘常被纤毛,第一颖先端芒长0.7-2厘米;第二颖顶端的芒长1-2毫米;第一小花中性,外稃革质,与小穗等长,先端具芒尖,具7-9脉,内稃膜质,狭小或缺;第二外稃革质,平滑,光亮,长约2.5毫米,边缘内卷,包着同质的内稃;鳞片2,薄膜质,折叠;花柱基部分离。染色体2n=72 (Авдулов,1931:Tateoka,1955,1956b; Chen, Hsu,1961),54(Laraon, 1963b)。

花果期9-11月。

产江西、四川、贵州、台湾、广东、云南等省;生于疏林下阴湿处。分布全世界东半球热带地区。模式标本采自斯里兰卡。

2b.无芒竹叶草(变种)(植物分类学报)图版75:4-6

var. submuticus S. L. Chen et Y. X. Jin in Acta Phytotax. Sin. 22 (6): 470. 1984.

叶鞘无毛,边缘被纤毛;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-8厘米、宽8-14毫米。花序轴粗糙,疏生毛;小穗孪生,长约3毫米;第一颖顶端芒长0.5-1厘米,第二颖顶端无芒。

产四川、云南;生于林缘湿地。模式模本采自云南镇源县。

2c.台湾竹叶草(变种)(植物分类学报)

var. formosanus (Honda) S. L. Chen et Y. X. Jin in Acta Phytotax. Sin. 22 (6): 470. 1984. ——Oplismenus formosanus Honda in Fedde, Repert. Sp. Nov. Reg. Veg. 20: 361. 1924. et in Journ. Fac. Sci. Unic. Tokyo Sect. III. Bot. 3: 272. 1930.

与原变种区别为:叶片披针形,长9-13厘米,宽12-25毫米,小穗长3.5-4毫米;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,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.5毫米的芒。

产四川、贵州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省区;生于草地疏林阴湿处。模式标本采自台湾。

2d. 中间型竹叶草(变种)(海南植物志)图版74:1-5

var. intermedius (Honda) Ohwi in Acta Phytotax. et Geobot. 11: 35. 1942; 海南植物志4: 416. 1977; 台湾植物志5: 563. 1978.——Oplismenus burmanni Beauv. var. intermedium Honda in Bot. Mag. Tokyo 38: 191. 1924. ——Oplismenus compositus auct. non (L.) Beauv.: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禾本科670-671 (一部分), 图614. 1959.

叶鞘密被疣基硬毛,边缘被纤毛;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5-10厘米,宽5-15毫米,基部斜心形。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;小穗孪生,稀上部者单生,长3-3.5毫米;两颖均具5脉,第一颖具芒长5一10毫米,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,具7-9脉。

产浙江(南部)、台湾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;生于山地、丘陵、疏林下阴湿地。日本也有分布。模式标本采自菲律宾。

2e. 大叶竹叶草(变种)(海南植物志)大渡求米草(禾本科图说)图版75:7-9

var. owatarii (Honda) Ohwi in Acta Phytotax. et Geobot. 11: 35. 1942; 海南植物志4. 417. 1977: 台湾植物志5: 563. 1978. ——Oplismenus owatarii Honda in Fedde, Repert. Sp. Nov. Reg. Veg. 20: 316. 1924;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禾本科670.图613. 1959.

秆纤细,上升部分高30-80厘米。叶鞘、叶片、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,叶片披针形,长10-20厘米,宽15-30毫米。小穗孪生,长约4毫米,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,具5脉;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,具5-7脉;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,具7-9脉。

产贵州、台湾、广东、云南;生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。分布日本、泰国北部。模式标本采自台湾。

知识共享: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1990《中国植物志》第10(1)卷 245页 PDF
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
扫一扫,在手机上继续查看
logo_frps
版权所有  ©  1959-2004  中国科学院《中国植物志》编委会  科学出版社
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(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)数字植物项目组
京ICP备13006946号-2         我有话要说